场景1:咖啡厅里的“钓鱼Wi-Fi”陷阱
当员工在咖啡厅连接公共Wi-Fi时,黑客常伪造同名热点窃取数据。下一代防火墙(NGFW)通过双向流量加密和无线热点指纹识别,自动阻断未经验证的网络连接。2023年实测数据显示,该技术可降低92%的中间人攻击风险。
场景2:视频会议中的“隐形窃听者”
某制造企业曾遭遇Zoom会议被第三方监听,导致技术图纸泄露。防火墙的应用层深度检测(DPI)功能,可识别并拦截未经授权的屏幕共享、非法录屏等行为,同时为Teams、飞书等主流会议软件提供专属加密通道。
场景3:家庭电脑的“病毒快递员”
员工家用电脑若感染木马,可能通过VPN将病毒带入企业内网。零信任接入方案,会在设备连接时自动执行17项安全检查(包括进程扫描、补丁状态验证等),仅允许“健康终端”访问核心业务系统。
场景4:跨国传输的“数据劫持事件”
某外贸公司员工在海外传输合同时,遭遇流量劫持导致文件被篡改。通过部署防火墙的全球加速节点,结合AES-256端到端加密,确保跨国数据传输全程可控,平均延迟降低至43ms(较常规方案提升67%)。
场景5:外包人员的“权限越界”操作
临时协作人员访问企业系统时,可能存在越权访问风险。动态权限控制系统,可根据用户角色、地理位置、设备类型等138个维度,实时调整访问权限。例如:仅允许上海区域的审计人员在上班时间查看财务模块。
场景6:物联网设备的“隐形后门”
员工家中的智能摄像头、打印机等IoT设备,可能成为攻击内网的跳板。防火墙的物联网协议深度解析功能,可识别并拦截异常设备通信。2023年某智慧园区项目中,成功阻断通过智能灯泡发起的DDoS攻击。
场景7:深夜突发的“零日漏洞攻击”
凌晨2点,某黑客组织利用Apache Log4j漏洞发起攻击。AI威胁狩猎系统,基于行为分析模型在9秒内自动生成虚拟补丁,为技术团队争取到48小时应急响应时间,避免200余台服务器被加密勒索。